1月10-19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张莉带领下,来自土水学院、经管学院、公管学院、人文学院、教研院和新闻学院等6个院系的10位学生远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开展实践调研,共同研修了一场精彩的“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
image001.jpg
清华大学师生与阿联酋大学师生合影。刘西洋 摄
走进阿联酋:沙漠里开出中国花
“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清华大学开设此门课程,是极具远见和富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当今世界、开拓国际视野具有积极意义。”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倪坚在会见支队成员时说。在长达3小时的座谈里,倪坚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迎来国内的大学生调研团,希望清华大学利用自身一流学府的综合优势,开展对阿联酋的专题研究与交流合作,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image003.jpg
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倪坚会见清华大学师生。刘西洋 摄
阿联酋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支点国家。在中建中东有限责任公司,师生们感受到了工程师们开拓海外市场、挑战工程极限的勇气与魄力。在中国石油中东公司,师生们领略了建设者们克服恶劣环境、攻坚油气项目的坚韧与不屈。在柳工集团中东北非公司,师生们见证了新国企人化解管理难题、优化经营思维的尝试与创新。在中远海运西亚公司,管理者们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传播中国形象,让师生们感触颇深。令大家尤为亲切的是,在这些公司里有多位清华校友,他们扎根驻阿联酋的中国国企奋力打拼,表现出了浓厚的清华精神。
中国民营经济也在阿联酋生根发芽。例如,华为阿联酋技术服务公司为城市打造了安全系统,香港企业家开办了中阿卫视,建立了全阿拉伯语的华人传媒平台。在中国商会、福建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地,同学们屡次为中国创业者筚路蓝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感染。
阿联酋有“世界建筑试验场”之称。支队成员、土木工程系2014级本科生安云龙接触到了尖端行业知识,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十余年间,数千家中资企业在这里站稳脚跟,传播中国品牌、中国文化,让我更清晰地体会到了自身肩负的使命。我要更加积极地弥补能力短板、投身建设大潮。”
image005.jpg
走访中远海运西亚公司并与中国商会交流。刘西洋 摄
走近阿联酋:做跨文化传播的使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特别是青年人之间的心意相通。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揭开了关于中东、伊斯兰和阿联酋的“刻板标签”,搭建起两国青年沟通的桥梁。
深入市民社会,立体的伊斯兰文化在面前呈现。在游人如织的阿布扎比大清真寺,同学们探讨着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在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脚下,大家探讨创新发展的未来之路;在南亚劳工聚集的老城区里,通过随机发放国家形象调查问卷,大家一起思考强势政府和开放社会的平衡点。
image007.jpg
支队成员在迪拜老城区发放调查问卷。刘西洋 摄
“治国如治企”,这是同学们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在实地走访中,大家发现阿联酋第二大电信运营商DU的国际化思维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属地化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观迪拜硅谷管理委员会,同学们对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愿景充满向往。面对面采访中国籍的阿联酋文化和知识发展部部长柴绍锦,让有志于投身国际事务的青年学子对未来职业道路有了更宽广的思考。
image009.jpg
与迪拜硅谷管理委员会座谈。刘西洋 摄
阿联酋大学是该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立学校,也是亚洲大学联盟创始成员之一。16日下午,清华师生走进阿联酋大学,听取人文社科学院、大众传播系等相关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并共同通过歌舞形式展示两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支队成员、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生刘西洋据此拍摄的短片《清华学子走进阿联酋大学》登上了阿联酋大学的各大社交平台,成为该校首支被广泛传播的中国学生视频作品。刘西洋说,“走出去,每个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传播者。此行我们所要努力传递的,是一个年轻、自信、活力的当代中国青年形象。”
在每晚的总结会上,胡钰教授反复叮嘱同学们:“提高全球胜任力就要充分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能够真诚尊重并积极融入不同文化。以自信、主动的姿态去引领,以生活化、时代感的方式进行交流,让当代中国青年声音、中华文化魅力与中国国家形象有效传播开来。”
image011.jpg
清华师生共同接受阿联酋大学校园媒体采访。刘西洋 摄
在世界地图前,提升全球胜任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清华大学要“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自己的发展定位。学校推进全球战略,力争在“走出去”的同时,能够代表国家的文化高度、教育高度、人才培养高度和创新高度。
“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立的,通过参访式、体验式、讨论式教学,增进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了解,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青年视角和清华方案。“全球胜任力课程带给我的不仅是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教会了我如何‘端正视角’看世界、看中国。如果说知识传授是在任何课堂上都能实现的目标的话,那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塑造就只有靠‘行万里路’才能达到的理想状态。”曾经两次参与这一课程的教研院2017级硕士生王章宇说。
image013.jpg
架起中阿两国青年沟通交流的桥梁。刘西洋 摄
支队在行前进行了充分的团队建设和调研培训,邀请国际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廖莹、主任助理胡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张莉、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负责人等“以全球胜任力与国际教育”“跨文化传播解析”和“中国建筑的国际化道路”为主题进行专题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向实践之路。
支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生景嘉伊担任党支部书记。行程中,支部进行了以“走出中国看中国,我为中国共产党提一条建议”为主题的党建活动,请老师讲党课,让同学谈见闻,促进教学相长。
“尽管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密,但几乎每个晚上,支队都会抽出一小时围坐在一起,分享当天的所见所闻。在这一小时中,我们不仅可以梳理总结当天学到的知识,更能通过讨论迸发灵感并沉淀升华。这些都是这门课程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人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伯钧这样总结参加海外实践课程的收获。